福布斯:中国下一个潜力市场:心理健康医疗
那么,孙盛为什么写《易象妙于见形》呢?如果仅仅是复述本于《系辞》的易象比形器高明思想,岂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而义理派为什么极力攻击孙盛的文章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孙盛的《易象妙于见形》攻击了玄学义理派要害。
关 键 词:易象 形器 孙盛 殷浩 东晋 images of the Changes tangible utensils Sun Sheng Yin Hao Eastern Jin dynast 东晋咸康至永和时期,玄学清谈达到了鼎盛。时间应当发生在咸康六年(340)。
([刘注]《中兴书》曰:殷融字洪远,陈郡人。这段话的大意为: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思想,于是圣人通过易象(象)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万物本质规律的看法(意),再通过卦爻辞(言)解释了易象蕴含的思想(意)。就其理论思维说,孙盛认为道寓于形器,而殷浩则认为道超越形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晋平定江南之后。韩伯字康伯,是殷浩思想上的追随者,甚得殷浩赏识。
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桓彝有人伦鉴,见融甚叹美之。然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需要有理论思维的引领。
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一切关系的根本原则,反对他与他者之间的怨仇,他说: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如何和实生物?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当今世间,矛盾冲突不可胜计,人们积累了多少怨恨,何时能平。王通亦重行,他在《文中子中说》讲: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明代末年,中国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一定情欲张力。⑥体用一源,理事互渗,据体用具,言事理在,即体即用,体用一如。
⑦《答吴晦叔》,《朱文公文集》卷42,《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各民族理论思维都是逻辑结构性的开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离之外也,是世之大患也。
二程针对知易行难和重行说,提出知行均难说。任何民族的理论思维都是回应现实课题,在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中完善自己,在融突和合中寻找自身时代价值和生命活力,这是时代融突性的使命。他说: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金岳霖说:哲学是概念的游戏。
(《墨子·兼爱下》)蕴含言行一致,知行相合。这是一个从无系统到有系统、无序到有序、无结构到有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历程。
⑤《送琛上人南游序》,《柳宗元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0页。和合生生的追求,便揭示了和合学然与所以然、变化与形式、流行与超越、对称与整合、中和与审美的意蕴。
二程说阴阳相求,犹如男女相求配合,阴阳交感,男女配合,天地之常理也(《周易程氏传》卷4,《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78页)。理论思维逻辑结构展开的过程,是把人类体认天地万物的过程作为自己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进程,又把宇宙自然和社会政、经、文、法的历史发展进程作为自己产生和发育成长的依据。(《老子》第十一章)毂、器、室因其有空无,所以有其效用。①这是因为知道我们如何知道是知道我们知道什么的一小部分。(《管子·兵法》)畜养道德,人民和合,和合所以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伤害。这种和合并非是西方追求存在就是一为宗旨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蕴涵致广大、尽精微的多元形相与无形相的和合体。
世界各民族在开放包容的实践中创造各自文明,是思维包容性的体现。⑧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天理皆从人欲中见。
(《国语·郑语》)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百姓和睦,皆得保养。(《富平答问》,《二曲集》卷15)明体而不适用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是霸儒,不明体不适用是异端,体用和合。
(《召诰·无逸》,《尚书引义》卷5)有待于主体认知的客体对象是所,所是体。《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荀子也讲四海之内若一家。包容必须允许各种理论思维的存在,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氛围,自由争鸣的环境,才能有融突和合、智能创新的理论思维体系、观点、方法。其结果是加剧矛盾、冲突和对立,以致世无宁日。然从中国哲学本质特性来观,知行相依,认识与实行一致的知行合一说,是中华民族主导理念。
传统是一种开放体系,它像生命之流,一代代的逝去、成长、新生,永无休止。体用不可分先后,有体则有用,有用则有体。
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融突和合。王守仁亦主张即体即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弃异专同,无异议和不同意见,同声附和。
理论思维错综复杂,百家争鸣,又融突和合,多元共存。概而言之,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五大冲突,由而产生自然生态危机、社会人文危机、人际道德危机、心灵精神危机、文明价值危机。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是纵横得新意式的自己讲、讲自己。阴阳概念、范畴殷商时已成为对待思想。
若你包容我,我成为你构造理论思维的资料,凸显你的主体性。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必须全球来解决,一个国家、民族不可能化解,唯有各国、各民族共同致力化解,共同互相商议,在互鉴互信基础上,制订化解方案、措施,并切实致力实行,以求开全球的太平,这是各国、各民族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
《礼记·乐记》载: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和合学理论思维的内在逻辑进路是:源自中华文化往圣的核心话题的理念是和合学理论思维的源头活水。
体用概念是中国哲学独具特色的范畴,中国哲学中诸多概念、范畴都可以纳入体用,由体用范畴的规定性和其逻辑关系,就可以把诸多范畴按一定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构建成思维逻辑结构。和合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体现,是为化解人类当代所共同面临的种种冲突与危机而构建的理论思维体系。